Close

營業稅多到嚇到!老闆最常踩的資金漏洞,你也中了嗎?用「分割帳戶」告別現金斷層!

 很多老闆都有這樣的經驗:帳戶裡的錢看起來不少,但一收到「稅單」,才發現根本沒預留。原本打算進貨、發薪的資金,就這樣被稅金打亂資金運用規劃。

其實,這問題在現金周轉大的行業例如營建、電商、餐飲業特別常見。好消息是,解法其實很簡單。接下來會分享一個實用方法:透過「分割帳戶」制度,把稅金提早預留起來,幫自己建立一個不會出錯的財務管理機制。

我是浩芮(Nell),台灣首位結合「企業營運財務」與「企業主個人財務」規劃的國際理財規劃師(CFP)。我專注於通過財務報表和金流規劃,幫助企業實現「不僅賺得到,還能留得住,更能長得更多」的目標。目前,我已協助多間科技製造、餐飲、室內設計、工程行等企業穩健營運,妥善配置金流,同時為企業主提供優質的財務規劃,歡迎與我預約30分鐘了解財務規劃流程,實現創業後安穩退休的夢想。


「老闆,這季的營業稅是 $158,000 元喔!」


幾分鐘前,身為一位創業三年的餐飲老闆,小陳看著店裡滿滿的人潮,滿意地想著這個月營收不錯,盤算增聘一位外場幫手,並多準備一些食材。


沒想到,一則來自會計師的訊息,卻讓他冷汗直冒。

「$158,000元?怎麼會這麼多?糟糕,最近才剛採購一批酒類和包材,也付了新烤箱的尾款,公司帳戶的現金還夠嗎?」

他急忙拿起手機登入網路銀行,東拼西湊確認所有帳戶餘額,足夠湊齊稅金後,才鬆了口氣。

只是小陳餘悸猶存的想著「這下稅金是勉強付完了,但帳戶裡的現金也差不多用盡。接下來,我還有哪些大筆的現金支出嗎?他站在店門口絞盡腦汁的想著⋯⋯」

(延伸閱讀:現金流就是公司的呼吸!企業財務顧問教你 3 步驟打造健康現金流)


為什麼會這樣?關鍵在於:看得到的錢≠能花的錢

小陳的經歷,或許是許多老闆們得的共同經驗:收到稅單,才發現資金不夠又得按時納稅,最後打亂採購與現金調度。這問題的根源,來自一個人性盲點:


把「看得到的錢」當成「可以花的錢」。


在協助企業財務管理及營運的實務中我發現,老闆們多半習慣將所有資金,零散放在各個「沒設定特別用途」的銀行帳戶裡,並將帳戶的所有錢,誤認為是公司能夠自由動用的資產。



這就是所謂的,把「看得到的錢」,當成了「可以花的錢」。


例如,帳戶加起來有100萬,就覺得這100萬都能拿來自由使用。但你知道嗎?公司的每一筆營業收入,其實都內含了一筆「不屬於我們的錢,也就是幫政府「代收」的營業稅。


這筆錢只是暫時寄放在公司,每兩個月就必須準時歸還給政府。一旦我們毫無意識動用了這筆「保管金」,就等於為未來的現金流埋下未爆彈。當繳稅日一到,財務危機便隨之出現。

(延伸閱讀:營收破千萬卻沒賺錢?真實案例道破創業老闆的3大財務盲點


出乎意料簡單的避險解法!「分割帳戶」就對了

想防止將錢無意識花掉的最好方法,就是將它從你平常使用的帳戶中,分割出來。看不到,也就花不掉。這個方法不需要複雜的會計軟體或財務報表,只需要一個額外的銀行帳戶,以及一個簡單的轉帳習慣,就能有效執行。


三步驟建立稅金預留制度



第一步:立刻開設「稅金預備帳戶」

指定一個現有的任何帳戶帳戶當成「稅金水庫」。遵守只進不出的原則,裡頭的錢除了支付營業稅以外,皆不能動用。


第二步:到底要存多少?每月提撥營收 5%

面對稅務,我們的首要目標是「絕對不要有資金缺口」。因此,我會建議所有老闆們,先從最簡單的方式開始建立習慣。

  • 建議提撥率: 營業額的 5%

  • 執行方式: 無論這筆收入未來有多少可以扣抵的進項,你都先固定將營業額的5%存入「稅金預備帳戶」。

「先建立習慣,再追求精準」。這方式能讓你無腦操作,只需紀律地執行一個動作,就能確保繳稅日那天,帳戶裡的錢「只會多,不會少」。

小提醒: 實務上,公司為了營業而取得的進貨、水電等發票(進項稅額)是可以抵稅的。正因如此,採用「預存5%」可能會提撥較多稅金,但也是最安全的方法。你也可以在執行一段時間後,與財務顧問和會計師共同討論出適當的提撥率。


第三步:建立「固定撥款日」,打造「自動化」習慣

最後,我們要設定固定轉帳日。務必養成習慣,在每週五或每月固定一日,登入網路銀行將營收加總,並按比例從「收入帳戶」轉到「稅金預備帳戶」。這動作,就像你會固定支付薪水和貨款一樣,把「撥款繳稅」當成你經營的必要流程,也避免不固定時間所造成的帳務混亂。

-

【實戰演練】

來,拿出計算機,讓我們直接用小陳的案例來算一次,你會發現它比想像中容易得多。

  • 主角:小陳的餐廳

  • 本月營業額:$300,000 元

這個月應該存入「稅金預備帳戶」的錢是:

營業額×5%=$300,000×5%=$15,000

也就是說,小陳這個月應該從他的主要收入帳戶,轉出 $15,000 元到他的「稅金預備帳戶」裡放好。

-


從「心驚膽跳」到「心中有底」

小陳的情況,其實在營建、餐飲、電商等產業都很常見。原因和這些產業的交易特性有關。

以餐飲業為例,許多老闆會直接到傳統市場或批發商進貨,雖然每天都花了不少錢買食材,但供應商多半不會開立統一發票。營建業也是類似狀況,許多工班或材料費用雖然支付金額高,但常常拿不到可用來抵扣的發票。

結果就是:雖然公司每月花了不少成本在營運,但這些支出無法用來抵扣營業稅,最後報稅時要繳的金額還是很高。如果此時又誤把這筆「代收稅金」挪去其他支出,一到繳稅日就會面臨現金流危機。

幸好,解法永遠不難。現在就打開網銀,為你的事業開立第一個「稅金預備帳戶」實行「分割帳戶、預留5%稅金」這個簡單的紀律,今天行動,明天就更穩!(延伸閱讀:客戶專訪|財務也需要修繕!顧問如何重繪實八設計事務所的創業藍圖?
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