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美國宣布對台灣部分商品加徵高達 32% 的對等關稅(半導體除外),雖然已暫緩 90 天實施,但我相信對許多已經有出口布局的中小企業來說,真正要面對的挑戰,其實才正要開始。
川普政府來回搖擺的關稅政策,無疑短期間內,將讓台灣的中小型製造和供應商,面臨客戶觀望、緊急拉貨、訂單轉移與價格競爭激烈等多重挑戰。除此之外,對於以內需為主的企業而言,消費力下滑與原物料成本波動,也將堆積成更嚴峻的經營風險。
企業現場的真實狀況
在川普過去宣布加增關稅的一個月內,我在企業經營現場協助了多家中小企業進行營運與資金的診斷。與此同時,我也觀察到通常各家企業都有著4個相似的問題:
訂單回款延遲:
終端客戶對未來關稅政策不確定,導致驗收與付款時間延後,讓原本預期會回來的資金卡在帳上。
生產排程不穩定:
為了應對潛在的關稅風險,只能不斷調整排程與採購節奏,結果交期混亂、內部疲於奔命。
獲利結構不夠清晰:
沒有建立完整的成本與利潤分析,不知道哪些產品真的賺錢,也無法判斷哪些產品能承受價格變化。
資金準備不足:
多數企業的緊急預備金庫不夠,一旦遇到客戶拉貨或付款延遲,就必須臨時找錢填補資金缺口。
而在這些問題裡,多數是中長期會侵蝕企業的經營慢性疾病,但資金準備的不足,則會讓企業即刻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。
來自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忠告
這些企業的真實現況說明了,在不確定性變成常態的年代,企業經營不只是要有營業額和利潤,更要有資金的調度能力,如若現金結構不穩,很可能在變局來臨時喪失選擇權。
而這也是為什麼,我非常認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Yossi Sheffi 在《全球新常態:疫情後供應鏈重塑》中所提出的觀點:
「現金為王(Cash is king)」
這不只是針對疫情後企業危機管理的提醒,更是財務穩健的基本準則。因此,過去輔導中小企業的實務經驗中,我也經常以此為出發,並從三個方向開始切入:
1. 建立資金彈性:
延後非必要的資本支出,清點現有現金與信用資源,優先設置一個能撐過3到6個月的緊急資金池。這是讓公司在變動中還能做出判斷、而不是被迫反應的關鍵。
2. 優化應收帳款條件:
重新檢視與客戶的交易條件,適時導入早付款折扣、分期方案,讓資金能提早進入公司。這不只是加快回款,更是掌握主導權。
3. 謹慎審視高風險的擴張計畫:
謹慎對待新市場或非核心產品的投資,優先將有限資源集中在當下有穩定現金回收的業務上。現金流穩了,才有餘裕重新規劃長遠策略。
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動-「短鏈+壁壘」新趨勢
雖然這次的關稅政策暫緩了 90 天,但這段緩衝期,更像是留給企業重新思考佈局的時間,而不是讓人鬆懈的理由。從 COVID-19 疫情以來,全球供應鏈一路經歷斷鏈、重組,到現在的區域化趨勢,我們看到「長鏈」帶來的成本優勢,正在被地緣風險與政策不確定性逐步稀釋。
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從全球佈局,轉向更有彈性的「短鏈模式」-離市場更近、採購更分散、決策更快。因此,川普這波對台徵稅,只是這場變局中的一環。
對出口型企業來說,這代表未來必須承擔更高的庫存壓力、分散採購的資金佔用,以及潛在的信用風險;而內需型企業也不輕鬆,原物料價格波動、成本轉嫁困難,都是實際會吃掉現金流的壓力來源。
在這樣的經營環境中,我衷心建議企業主做好資金池的準備與付款條件的配置,讓資金流動性保有彈性;同時針對不同情境預作風險演練與備案,與熟悉的金融或保險夥伴提前布局,不等事情發生才想解法。
越是在變動大的時代,越需要靈活的應變和準備,才能讓企業既守住眼前的風險,也走得向長遠。
嗨,我是浩芮(Nell),
台灣首位結合「小企業」與「個人」財務規劃的國際理財規劃師(CFP)。我專注於通過財務報表和金流規劃,幫助企業實現「不僅賺得到,還能留得住,更能長得更多」的目標。目前,我已協助多間科技製造、餐飲、室內設計、工程行等企業穩健營運,妥善配置金流,同時為企業主提供優質的財務規劃,歡迎與我預約30分鐘了解財務規劃流程,實現企業穩健營運和創業後能安穩退休的夢想。
0 Comments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