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再迷信 25%!拆解「人事成本佔比」背後真正該思考的經營邏輯

當公司成長到某個階段,訂單變多、營收上升,團隊也跟著擴編。隨著組織規模放大,薪資費用自然成為一筆越來越可觀的開支。

這時候的你,或許擔心起,人事費用是不是太高了?於是你開始尋找各種「合理標準」


「是不是人事費用超過 25% 就太高?」
「是不是代表公司養太多人?」


希望透過這些數字,找到一個能讓自己安心的答案。這些問題與擔憂,我曾在顧問現場聽過無數次。


但我想和你分享的是,無論是 25%,或教科書上任何一個「理想比例」,都未必適用於每間公司。而至於「人事成本佔比多少才合理?」我想從實務經驗出發,和你聊聊幾個更值得先釐清的觀點。


嗨,我是浩芮(Nell),台灣首位結合「企業營運財務」與「個人財務」規劃的國際理財規劃師(CFP)。我專注於通過財務報表和金流規劃,幫助企業實現「不僅賺得到,還能留得住,更能長得更多」的目標。目前,我已協助多間科技製造、餐飲、室內設計、工程行等企業穩健營運,妥善配置金流,同時為企業主提供優質的財務規劃,歡迎與我預約30分鐘了解財務規劃流程,實現創業後安穩退休的夢想。

-

破除人事占比的迷思:先算對,再談高低。


在深入探討佔比「高或低」之前,我們得先確定一件事:


你的成本,「算得對不對」?


過去我常遇到,很多老闆只把「薪資」當做人事成本,但實際上的數額,遠不止於此。除了每個月的基本薪資和加班費以外,還得計入:法定福利、獎金制度、員工福利、教育訓練,甚至離職交接的效率損耗等,這些「隱性支出」。


以月薪 5 萬為例,若把這些成本都算進去,企業實際支出約為 6.5 至 7.5 萬,相當於薪資的 1.3 到 1.5 倍。


所以,討論人事占比之前,我們得先確認你的成本,是否被完整算進去,才能運用以下公式確認占比。唯有「算對」,才能真正判斷「高或低」。


計算公式:人事費用率 = (總人事成本 ÷ 總銷售收入)× 100%


人事費用佔比一定要控制在25%以下嗎?影響佔比的 3 大因素。

相信你多少都聽過一些坊間流傳的「黃金比例」,例如我常被問到餐飲業知名的「3331原則」中,人事占比應為30%。但,這類公式雖然方便參考,終究只是「通則」。如果硬套在所有企業上,就像要高矮胖瘦的人硬穿同一尺寸衣服,肯定不合身。


因為在現實中,影響人事費用結構的,至少就有以下三大關鍵因素:


1.行業性質: 你的人事結構天生就不同。

首先,不同行業的人事成本結構,天生就不一樣。像是我所在的顧問或資訊服務業這類「知識密集」的產業,賣的就是人腦裡的專業,所以,人事成本佔45%-50%很正常。但換做零售或是餐飲業,又會有不同的人事結構。


2.模式不同,人力配置也不同。

即使在同一個行業,你對商業模式的選擇,成本結構可能也會天差地遠。

拿烘焙業來說:如果你是靠網路訂單的一人電商,自己校長兼撞鐘,人力成本極低(甚至自己薪水打很少,還沒有加班費),費用反而都砸在行銷上搶流量轉訂單。

而,如果你是開實體店面,光是維持日常營運,就得請人排班、顧前顧後,人事費用馬上從「零頭」變成「最大宗」的開銷。(延伸閱讀:現金流就是公司的呼吸!企業財務顧問教你 3 步驟打造健康現金流)


3.企業生命階段不同

企業的人事佔比,就像一個人的成長歷程,會依階段不同而動態變化。創業初期多半人力精簡,到了成長擴張期,為了衝刺事業、擴大規模,人事費用本往往會開始快速攀升;直至企業成熟穩定,重心轉向提升效率,開始需要人力優化。(延伸閱讀:一人公司、微型創業老闆們必看!3 種千萬不能省的成本項目

由此可知,單憑一個「數字」就武斷地評判占比是否合適,顯然並不恰當。

-

3個提問,為你的人事結構健檢。

所以,與其一味想把人事比例「壓在 25% 以下」,我更建議你從以下三個問題,診斷公司人事結構的健康程度:


1.先看結果:從終點往回推,公司賺到預期利潤了嗎?


我們先問自己一個更實在的問題:


你公司設定的利潤目標(比如淨利20%),實現了嗎?

 

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通常代表團隊目前的「運作方式」,和你們想要的「結果」之間,還存在一段差距。這時,與其繼續在成本比例上打轉,不如讓我們換個腦袋,用以下「以終為始」的公式來逆向思考。


可動用的人事費用比例 = 100% – 目標利潤率 – 其他已知費用率


將「目標利潤」設定為必須拿到手的的底線,你就能回推公司可用於人事費用的合理區間,再依此為準思考,現行的人力費用是否需增減。(延伸閱讀:營收破千萬卻沒賺錢?真實案例道破創業老闆的3大財務盲點)


2.參考對手:人力配置,是精實還是虛胖?


通常,同產業和類似模式的店家,成本結構大多相去不遠。所以,觀察同業的人力配置是個很簡單有效的方式。假若不方便直接詢問,也可以經由實地走訪,觀察他們的出勤人數與現場配置,粗略估算對方的人事費用,再回頭對照自己的數字,進而找到優化的空間。


3.向內審視:是短期投資,還是長期問題?


如果你發現人事費用真的過高影響獲利,也請先別急著下判斷。 我們得再深入思考一件事:現在的人事費用比,到底是一次性的「短期投資」,還是根深蒂固的「長期問題」?

  • 短期投資:為了應對旺季訂單(譬如像電子業的感恩節前、餐飲業的母親節與中秋節聚餐檔期、或設計業年底裝修高峰),公司短期擴編或加班,是很常見的策略性投資。只要不影響長期利潤,並在任務結束後不會成為固定負擔,就無傷大雅。

  • 長期問題: 若公司的人力配置長期高於同業,且利潤表現不佳,這就是結構性的病徵。你必須立即檢討,是工作流程不順、分工不當,還是人均產值過低等根本原因所致。


主動設計數字,而非被動遵守比例


這篇文章,我們從坊間流傳的「25%」出發,一起重新理解人事費用的真相與背後的經營邏輯。最後,想留給每個努力經營的你一個提醒


財務數字,只是結果,不是規則。


它反映的是每天的決策與行動,不是被釘在牆上、照表操課的指令。那些所謂的「黃金比例」,頂多只能作為參考,從來不是標準答案。


身為經營者,我們真正該做的,是有意識地「設計數字」,讓數字為你服務。那才是企業得以穩健成長、也是創業者能安心前行的-以終為始的經營格局。

(延伸閱讀:客戶專訪|財務也需要修繕!顧問如何重繪實八設計事務所的創業藍圖?)


-

常見FAQ:

Q1:如果檢視後,發現公司真的沒達到目標利潤,第一步該怎麼做?是馬上砍人或減薪嗎?

A: 先等等!裁員減薪是最後手段。

建議用這 3 步驟思考:

(1)先優化流程:是否有重複、低效、可自動化的工作?這通常是最先被忽略的肥肉。

(2)再調整結構:是否能改用兼職、外包、彈性工時,讓固定成本變變動成本?

(3)最後才考慮人數:裁員是最貴、最傷團隊士氣的選項,除非結構性問題已經明確。



Q2:我正準備要花高薪聘請一位關鍵幹部,這會讓公司未來幾個月的人事佔比變得很難看。我應該等營收更穩定時再說嗎?

A: 通常高薪的關鍵幹部會是企業的策略性投資,因此該思考的不是佔比難不難看,而是他能否為公司帶來更長期的價值。當然,建議在招募時就可以和該員討論入職後的工作目標和所負擔的KPI(例如營收等等)


Q3:我想再多請一個人,但又很擔心每個月固定多一筆薪資支出,會讓現金流變得很緊張。該怎麼從「金流」的角度評估這件事?

建議先用「月薪 x 1.5倍」估算出新成員的每月總成本。接著,模擬未來三個月都固定扣除這筆費用,檢視帳戶最低餘額是否仍在「現金安全水位」之上。這個簡單的推演,就能看出公司金流的承受度喔。


企業要的是「報表自然變好看」,而不是「為了報表犧牲決策」。現在,就從重新檢視你的人事費用佔比開始,設計出屬於你的獲利模型。


點擊這裡,立即預約專屬諮詢,讓我們一起把數字變成推動公司成長的引擎。填寫表單與我預約30分鐘諮詢。



嗨,我是浩芮(Nell),台灣首位結合「企業營運財務」與「個人財務」規劃的國際理財規劃師(CFP)。我專注於通過財務報表和金流規劃,幫助企業實現「不僅賺得到,還能留得住,更能長得更多」的目標。目前,我已協助多間科技製造、餐飲、室內設計、工程行等企業穩健營運,妥善配置金流,同時為企業主提供優質的財務規劃,歡迎與我預約30分鐘了解財務規劃流程,實現創業後安穩退休的夢想。

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